1.北京故宫等王府里的太湖石为什么不冒烟了

2.北海公园

3.燕京啤酒盖上有“琼岛春阴”是什意思

4.谁解释为什么太湖石会冒烟(两宋风云里有)

5.赏花指南,北京城的春天,美成了一幅画,这几个地方,治愈感爆棚

6.元明清时期 西苑的发展历史?最好有琼华岛、太液池、瀛洲。

琼岛位于北海公园中心,它四面环水,景色十分美丽,北海公园琼华岛太湖石

太湖石的引证解释是:⒈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皱纹,园林中用以迭山,点缀庭院。引《旧唐书·白居易传》:“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宋杜绾《云林石谱·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_怪势其质文理纵横,龙络隐起,於石面_多坳坎。盖风浪_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明谢肇_《五杂俎·地部一》:“洞庭西山出太湖石,黑质白理,高逾寻丈,_峦窟穴,_有天然之致。”。

太湖石的引证解释是:⒈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皱纹,园林中用以迭山,点缀庭院。引《旧唐书·白居易传》:“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宋杜绾《云林石谱·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_怪势其质文理纵横,龙络隐起,於石面_多坳坎。盖风浪_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明谢肇_《五杂俎·地部一》:“洞庭西山出太湖石,黑质白理,高逾寻丈,_峦窟穴,_有天然之致。”。拼音是:tàihúshí。结构是:太(独体结构)湖(左右结构)石(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ㄊㄞ_ㄏㄨ_ㄕ_。

太湖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皱纹,园林中用以叠山,点缀庭院。

二、国语词典

江苏太湖所产的石头。因多孔窍及皱纹,可以山,装饰亭园。词语翻译德语Taihu-Steine

三、网络解释

太湖石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关于太湖石的诗词

《何德器赠太湖石》《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太湖石》《太湖石·谁怜孤峭质》

关于太湖石的诗句

闲欹太湖石君家太湖石尝同太湖石

关于太湖石的成语

啸傲湖山落魄江湖龙去鼎湖跑江湖粉饰太平鹅湖之会太上皇湖

关于太湖石的词语

鹅湖之会粉饰太平叔度陂湖龙去鼎湖跑江湖太上皇湖五湖四海落魄江湖浪迹江湖

关于太湖石的造句

1、萱草忘忧,与太湖石相配,子孙满堂,富贵长寿。

2、琼华岛原来是个湖中土岗,后来才改为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人造石山。

3、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

4、黄蜡石早期是明清园林四大用石之一,四大园林用石分别为黄蜡石、石英石、磬石,以及太湖石。

5、花石即太湖石,极品者秀美而有韵致,今北京北海公园北岸快雪堂前仍存一遗石。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太湖石的详细信息

北京故宫等王府里的太湖石为什么不冒烟了

迎春花,是春季的一个到来的标志之一,在北京这里有许多可以去观赏迎春花的地方的,迎春花花色嫩黄,且景色清新美丽,很是不错的春季景色的,有关北京这里可以去观赏迎春花的地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紫竹院公园

紫竹院公园免费对游人开放,目前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澄鲜湖北侧沿岸,柳树已经悄悄冒出了绿芽,一丛丛迎春花花团锦簇。金英翠萼带春寒,**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青花眼看。随着气温的回升,澄鲜湖上绿头鸭、鸳鸯、候鸟汇聚送春意。紫竹院是北京人的后花园,一年四季轮回,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让你不虚此行。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琼华岛的迎春花与形状奇巧的太湖石相互衬托,形成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造型。位于小北门处的迎春花,前临水、后依山、东临步道,有着出色的景深,每年都最早为大家带来春天的气息。游人们欢喜的留影、吟唱、落笔,时光静好,思绪袅袅,淡而不涩,这是岁月的味道,恰是人们喜欢的味道。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的迎春花分布在全园,株型铺散,柔枝拱垂,金黄可爱。在绮望楼前种植,为古建添加了一份春的气息。自缢处上山道的迎春伴随着游客的脚步随山而上,增添一抹春的脚步。爬到万春亭后,在它四周的游廊眺望旖旎_美氤氲的风景,尤其是南侧璀璨_美磅礴,如梦如画的故宫博物院宫殿群落等,让人深深的陶醉。让幸福如雨,洒在你心间;让健康如水,滋润你心田。

这些地方的迎春花都应已经开始依次盛开了,大家这个春季,等疫情结束就来这些地方观赏美丽浪漫的迎春花吧!

北海公园

是不是看了袁老师的讲座?根据他讲的如果我们今天去北海公园琼华岛的靠近五龙亭的那个方向,就是白塔的背面,北坡。你到那个地方你去看,还能看到很多精美的太湖石,那个尤其一到下雨天,它真的是往外冒烟,恍如仙境。你摸一摸,每一块石头都八九百年的历史了,都是当年宋宫的旧物。当然,那可能太大的石头没有运来,运来的都是小巧精美的石头,非常可爱。那些石头每一块可能上面都有多少条人命,带着人民的血汗来到这个地方。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就活不下去了。北方宋江起义——当然那个宋江起义不像《水浒传》里说的规模那么大,宋江起义,南方方腊起义。国家上下满目疮痍,饿殍盈路,离开东京汴梁十里就是人间地狱。为什么那么多好汉逼上梁山,宋徽宗就是根本看不见,看不到这一点。他只看到他那个繁华的汴梁城,甚至汴梁城他也看不到,他只看到他的皇宫,他的艮岳,这个地方好。咱们的皇帝在这里面吟诗作画。

燕京啤酒盖上有“琼岛春阴”是什意思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最早系在京城内永定河古河道修建“白龙潭”的基础上开凿而成,是当时皇宫内庭园的一部分。

金灭辽后,金代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在辽代旧宫的基础上建造“太宁宫”。为建御园从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艮岳园中拆运大量独峰石和山堆石至京城,供北海琼华岛所用。如今存留在北海公园内的艮岳石、拆粮石等就是当年从艮岳园中拆运来的。

元建都后,先后三次对琼华岛进行扩建,并将琼华岛改称“万岁山”。

明朝从南京迁都回北京后,将北海定为御花园,并将北海水域自北向南扩伸,形成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为一体格局,延续至今。

清朝乾隆时,对此园再度扩建,整个园区格局至此基本定型。1860年,北京西山一带的“三山五园”遭英法联军焚毁后,慈禧太后曾一度将北海作为休养、游览之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北海公园内财物大肆掠夺后,又将位于北海西南角的万佛楼内数以千计的佛像洗劫一空,纵火将万佛楼焚毁。如今唯一留下来的是位于万佛楼南面一个池塘四角的4块独峰石和池塘中央东、西两侧的两块太湖石。

1925年,北海公园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园区内湖水面积约39公顷,陆地面积约29公顷。1961年,北海公园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11年2月~18年2月又一度关闭,18年3月恢复开放。

据史料记载,北海公园内有十大名石:艮岳石、昆仑石、云起石、七音石、折粮石、一房石、庆余石、云烟石、观音石和山石和岩洞。因客观原因,本书中只收集到其中4块——艮岳石、昆仑石、云起石和七音石。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其他13块独峰石(包括铁影石)。这17块独峰石中属太湖石类9块、灵璧石6块。在团城庭院内的一块独峰石可能属钙华类。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a,b,c,d

此石置放在北海北岸快雪堂南面的庭园中,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云起石”

北海-1a

北海-1b

石高3.95米、宽3.00米、厚1.30米。基部由小块太湖石填衬。此石与多块太湖石峰组成一座“影壁”,此石峰位于“影壁”的西端。石体上部较宽,下部较窄。正面凹凸不平,小块石体形似朵朵云片,表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小孔,这块石体东侧为相邻石峰所挡。石体背面不太平整,但较光滑,有缝隙和小孔洞。基部为小块太湖石填衬。石体表面刻有乾隆题写的“云起”。传说此名由来是:乾隆在快雪堂向南观看时,这一石屏风由众多石体表面凹凸形态不一的石体组成,犹似风起云涌之势,而起名“云起”。石体背面刻有乾隆诗一首:“移石动云根,植石看云起;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伴。滃滃蔚蔚出窍间,云固忙矣石乃闲;云以无心为离合,石以无心为出纳。出纳付不知,离合涉有为,因悟贾岛句,不及王维诗。辛丑新正上浣御笔”

北海-1c

北海-1d

北海-2a,b 此石置放在快雪堂南面的庭园中“云起峰”西侧,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拟名“囧石”

石高3.40米、宽1.40米、厚1.20米。石体外形上宽下窄,上部有3个孔洞,两个较小,位于一个大孔洞上面,形似一双眼睛和一个嘴。3个孔洞之间一条长凸起的岩石形似鼻梁。几者结合成一个囧字脸。石体正面除三个孔洞外均较平滑,背面被另一相邻太湖石所挡,只能见到部分侧面。以此石独特外形似囧字,故拟名“囧石”。

北海-2a

北海-2b

北海-3a,b 此石置放在北海琼岛良永安寺涤霭亭和楞伽窟之间,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又名:艮岳、岳云和狱云

石高1.85米、宽2.14米、厚1.05米。石体从正面观看形似一只海龟浮游于海上。石体表面有四条长短不一的纵向沟壑;背面颈部有一块与石体岩性相同石块,镶嵌在石体之间,结为一体。石体与基座之间由碎石填实。基座为一块整体长方形大理石,高0.65米、长2.28米、宽2.10米,四周刻有波浪纹。此石最初系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在河南汴梁建造艮岳园时,从江苏太湖地区集。后为金朝在北海建造大宁宫时,从汴梁艮岳园中拆移到北京。此石为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太湖石之一。

北海-3a

北海-3b

北海-4 此石置放在琼岛永安寺西侧围墙外一座亭子南侧的台阶旁,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2.70米、宽1.50米、厚1.00米。此石具太湖石瘦、漏、透特征,不仅外形特殊,石体表面有众多空洞、凹穴。石体背面较平整,有少量空洞。基底固着在其他石头上。根据此石所在位置和石体岩性、形态特征,可能与“艮岳”石有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5 此石置放在琼岛永安寺西侧围墙外坡地上,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60米、宽1.40米、厚0.75米。此石特点是正面由三条纵向长短不一沟壑将石体分割,形成一个“山”字形。石体表面较平正,基底中部有一个孔洞。基底直接置放在由碎太湖石组成的平台上。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6 此石置放在琼岛悦心殿南大门西侧,浅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七音石”

石高1.10米、宽0.95米、厚0.50米。此石从远处观察,整体形态较好,有沟壑、空洞,近距观察发现此石由上、中、下三段黏结组成。石体表面方解石脉较清晰。基座长方形,高0.96米、长1.38米、宽0.60米。据有关人员告之:此石在“”中曾被砸坏,后经拼接成现状。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7 此石置放在琼岛悦心殿南大门东侧,浅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23米、宽0.95米、厚0.60米。石体正面具斜向节理所控制,表面凹凸差异很大,有块状和片状。是石体原始状态,还是经人为形成?石体背面较平缓,有几条斜向节理。基座长方形,大理石制。高0.96米、长1.38米、宽0.60米。与北海-6基座的外形、大小相同。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8 此石置放在北海东岸濠濮间西面小路旁,土**含硅质泥灰岩

石高1.80米、宽1.30米、厚0.80米。石体外形为不规则斜方形,一面具有宽窄不一的纵向沟壑,其间有孔洞和小纵沟。另一面沟壑少,但孔洞和凹穴数较多。此石质较松软,基部为碎石和泥土填衬。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9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管理处大楼西门外,土**硅质泥岩

石高1.90米、宽0.95米、厚0.80米。石体表面外形较好,凹穴、裂隙交叉分布;背面凹凸明显,主要分布凹穴和孔洞,周缘均呈斜坡状。基部为同一岩性碎石填衬,并用水泥固结。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0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东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2.05米、宽1.92米、厚0.51米。此石整体呈长方形,石体正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排列无序的沟壑,这些沟壑留有明显的人工刻琢加宽的痕迹,背面沟壑形态和分布与石体正面相近。基座长方形,高1.03米、长1.45米、宽0.87米。基座四壁纹饰均为常见。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1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东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84米、宽0.80米、厚0.42米。石体中部一侧内凹,另一侧凸出,整体略呈弓曲。表面有不规律沟壑,从其壁缘能见到明显的经人工刻琢加宽留下的痕迹。背面似有残缺,表面沟壑也留有人工刻琢加宽痕迹。此石基座形态、结构与北海-10基座相同,只是在长度上短15厘米,为1.35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2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的西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1.02米、宽0.87米、厚0.60米。石体外形近似一圆锥体,顶端最窄,近底部最宽。表面只有不规律的纹理,无沟壑和洞穴。石体背面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局部留有人工刻琢沟壑痕迹。基座外形、大小、结构与北海-13完全一致。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3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西北角,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2.04米、宽0.95米、厚0.45米。石体近似宽柱状,顶端呈宽圆形,中部最宽,近底部微呈收缩,石体正面分布多条横向沟壑,沟壑内壁有明显的经人工刻琢扩大的痕迹。基座长方形,高1.03米、长1.45米、宽0.80米。其外形大小与相邻的北海-12相同。基座有裂纹,用水泥黏结。

北京的奇峰名石

北海-14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内西部,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体高约2米多,宽1.40米(目测)。石体呈椭圆形,北侧下半部似有破裂。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穴洞,石体南面基部现也有破裂。整个表面有大小不一(以小为主)的孔洞。基部为太湖石垒砌的平台。

北海-14a

北海-14b

北海-15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万佛楼遗址前水池内东部,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60米左右,宽约1.30米左右(目测)。基部为太湖石填衬。石体顶端较窄,近底部渐渐扩大。表面光滑,只有少数几个孔洞。背面中部偏下有一横向裂隙和几个小空洞,石体较致密。基部为太湖石垒砌的平台。

北海-15a

北海-15b

北海-16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九龙壁西面,浅褐色火山岩,习称:铁影石

石体高1.10米、石体长3.32米、厚0.50米,顶盖高0.50米。此石为元代遗物,表面刻有一个类似龙首的动物。石体一面为公兽,另一面为母兽(龙首、龙尾各有一只幼兽)。明初曾被置放在德胜门内的护国德胜庵内(现名铁壁胡同)。基座高0.40米左右、长3.56米、宽0.55米。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园。1986年在铁壁胡同发现此石壁的基座,将其移至北海公园,两者合一,终成一体。

北海-16a

北海-16b

北海-17a,b 此石置放在北海公园团城的庭园北侧,石质不明

石高1.18米、宽1.10米、厚0.50米。基座椭圆形,高0.45米、长1.12米、宽0.77米。

北海-17a

北海-17b

谁解释为什么太湖石会冒烟(两宋风云里有)

"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

琼华岛位于中都城东北郊,金帝在太宁宫避暑时主要驻跸在这里。琼华岛由开凿湖泊的泥土堆积而成,岛上遍植松柏,到处点缀太湖石。金末道士丘处机在《琼华岛七言诗》中赞道:“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乔松挺拔来深涧,异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仪形容“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琼华岛四面皆景,尤以春天云天景观更为动人。广寒仙境,云蒸霞蔚,瑞气氤氲,松柏苍翠,花木含苞,山石俏丽。琼岛春阴正是古人对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

简单点就是琼华岛上的景色很漂亮。

赏花指南,北京城的春天,美成了一幅画,这几个地方,治愈感爆棚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元明清时期 西苑的发展历史?最好有琼华岛、太液池、瀛洲。

最近,北京的花儿都陆续开放了,有些朋友喜欢花儿,有些人喜欢景儿,而有的朋友则喜欢有 历史 典故的地方,有人问了,要求这么多,北京真的有这种地方吗?您还别说,不仅有,还不在少数,我特意把北京城的赏花地给您细捋一遍,而且都是园林

一:琼岛春阴

燕京八景,您肯定听说过,其中有一景就得在春天到北海来看,它可是乾隆皇帝给咱钦点的一处赏花地,您可以在琼花岛上绕着东岸慢慢溜达,在倚晴楼的旁边儿有一块儿石碑,上边儿有四个大字儿“琼岛春阴”

事实上,这个“琼岛春阴”并不是乾隆的首创,而且金朝那会儿评选出来的,到了明朝改成了“琼岛春云”八景图记录说,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故曰琼岛春云,后来乾隆皇帝又改回了“琼岛春阴”还赋诗一首

表示自个儿很关心农业生产,都说春雨贵如油,春天万物生长,最期盼的就是雨水,按照《周易》阴阳五行的说法,东方属木,喜阴,象征着咱北京城的春天植物萌芽生长,正因为这个道理

北京人春天在北海公园赏花,还隐藏了一个套餐,老北京人为我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时间表,每隔几天就是一种不同花卉的花期,比如琼岛之上,四月中下旬,罗锅桥紫荆花与陟山桥的垂丝海棠盛放,四月下旬,东侧草坪的黄刺玫与木本绣球开始盛开,从四月到五月,每一天都是赏花正当时

话说到这儿,琼华岛一汪池水中的小岛,为什么会从金朝开始就成了赏花春游的圣地呢?这还得从《琼岛春阴》的原作者金章宗的爷爷金世宗开始说起,眼前这些不起眼儿的石头,它们的身世,得从十二世纪说起,住在金中都的金世宗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生活

心里还有个愿望,那就是建造最像样儿的园林,但奇花异草,能工巧匠,他手底下一样没有,此时手下败将宋徽宗已经在河南开封建了一个堪称“史上最美园林”艮岳,里头的山用的都是宋徽宗最喜欢的太湖石,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金世宗就让人把这些石头运到了北海,这种石头,玲珑剔透,灵秀飘逸,用宋代赏石大师米芾的话来形容它们,符合瘦,皱,漏,透,的标准,一直受到北京文人的追捧

每年四月初,北海的西南门进去就有一条200多米长的道路,两旁有25棵,再有就是琼华岛悦心殿的院里,老北京的海棠格外受的喜爱,大多数的海棠是没有香气的,只有海棠界的大家闺秀,西府海棠才有花香,它因为晋朝时上生长于西府而得名

这种海棠属于草本植物,虽然寿命并不长,很少有几百岁的老花精,但是它们符合当年皇帝的选美标准“富贵”甭看它身量不大,也就有矿泉水瓶子盖儿那么大,但老北京海棠自古就有“一树千花”的美誉,再加上粉嫩的颜色,总给北京人一种妩媚动人,贵气的感觉

北京城的海棠有十多个品种,但唯独西府海棠是有香味儿的,尤其是春雨过后,这种清香味儿犹存,所以被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称之为“国艳”而且据史料记载,早年间,北京人还把它和玉兰,牡丹,桂花配植,绑定成了一个新的组合,号称“玉棠富贵”当年海棠每年结果之后都会被宫女儿们摘下来储存

给皇帝后妃们攒着,冬天泡入蜜中,作为宫廷里一道绝佳的点心,所以明清两朝那会儿,西府海棠就被皇帝们彻底给垄断了,大量种在自个儿的园林里,据说慈禧有不少都是慈禧亲手栽种的,琼华岛西边儿的悦心殿正是乾隆皇帝的小行宫,所以这儿的海棠,至少可以追随到清末时期

二:让我们荡起双桨

五十年代的经典**《祖国的花朵》不仅唱红了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那句“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更是把北海公园的手划船唱成了经典,不过话说回来了,如今咱们相信要再荡起双桨,可没那么容易了

一来是北京人都变懒了,划俩小时船准得磨出一手膙子,第二天胳膊酸得都抬不起来了,二来,手划船技术含量比较高,您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等着在水里转圈儿吧,所以从九十年代开始,北京各大公园的水面儿上,都变成了电瓶船,鸭子船,而手划船慢慢退出了北京人的视野

其实怀旧并没有那么费劲,2013年,北海的手划船又重新回到了水面,而且还打造了一个主题码头,到底该怎么划,老北京人都门清儿,划船的人得背对船头,而坐船的人也不能闲着,还得指挥,其实跟倒车一样,是反方向,如今看来这绝对不失为一个有助于北京人减肥的全身运动

三:颐和园

春天里的颐和园每天有千上万人来赏花,耕织图,乐寿堂,可谓处处都是花景儿,而最值得一看的还得说是乐寿堂里的两棵了,乾隆十五年,乾隆从南方移栽过来了二十多棵玉兰树,种在了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的生活区,但一百多年后的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的时候烧毁了

而当时仅有两棵幸免于难,也就是如今北京人看到的乐寿堂大殿后面的紫玉兰,以及长廊东门邀月门南边的这棵白玉兰,白玉兰的 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它原本是南方土生土长的花木,当地都叫它望春花,一般是三四月份先开花,花落之后再长叶儿

虽然打小儿喜欢阳光,耐阴耐寒,但它对生活条件并不苛刻,特别容易成活

四:一站一景儿

颐和园也是每年春天的赏花圣地,您除了沿着昆明湖漫步花间,还可以坐在船上游船赏花,对于坐拥着三千亩水面的颐和园来说,会让不少船客产生困惑,这么大一水面儿,不知道该往哪儿划

时间路线把握不好的话,没法按时按点还船,如果掐着时间划,又不能踏踏实实地玩儿,这个问题对于北京人来说,压根儿就不是个事儿,因为一共有九个码头,其中六处都是散客小船码头,三处是龙船大摆渡码头,而这些小码头,正是为北京人精心设计的航线

比方说东宫门进来的文昌阁码头,因为身处东堤,又靠近北岸的重要景区聚集地,所以从这儿出发,可以自由驰骋在昆明湖的北半部,可以看到多个景区,当然了,您用不着非得怀揣着各种使命乘船,漫无目的随风飘荡在昆明湖上同样不失为一种划船的最高境界,毕竟您漂在了北京园林之中

总之,北京城的春天,走哪儿都是一景儿,美得就像一幅画,既治愈又优美,怎一个美字儿了得!

西苑位于西华门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园。“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自金盛时,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称。名迹如琼华岛广寒殿诸胜,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游憩而已。”也就是说,西苑是皇帝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清代进一步开发,并成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和接见外宾的地方,像敦叙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阁等都成为皇帝休息和进行国事活动的场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为明代所开凿。今天北海已经分出,也就是院所在地,新华门即南海的宝月楼。北海、中海、南海位于北京城内故宫和景山的西侧,合称三海。明、清时期称为西苑。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

三海的历史可溯源到10世纪的辽代,当时称为瑶屿。它是辽南京城北郊的游乐之地。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今北海所在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精美的离宫别苑,先名大宁宫,后更名为万宁宫。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可见建筑规模相当宏大。当时园林的布局情况大体是以琼华岛为中心,在岛上和海子周围修造宫苑。其位置相当于今天北海和团城部分。据文献记载,金代经营琼华岛时缺少太湖石,特从汴京(开封)拆取艮岳的太湖石来修筑琼华岛。

到了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城,于是这里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称为"上苑"。经过多年经营,到至正八年(1348),山赐名万寿山(也称万岁山),水赐名太液池。对元代万寿山和太液池有较多的文献记载。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三间。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右,殿在太液池中圆坻上,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在仪天殿(今北海团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屿,名墀天台。整个太液池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海范围。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清代对西苑又作了许多新建和改建。重要的营建有两次:顺治八年(1651)拆除了琼华岛山顶上的主体建筑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并将万岁山改名为白塔山。乾隆年间,除了对北海琼华岛(白塔山)的大部分建筑物进行重修以外,在北海东北岸、北岸营造了许多建筑。在明朝时期比较富于自然景色的南海南台(即今瀛台)以及中海东岸地区修建了宫殿楼阁和庭院幽谷。现在整个三海的格局和园林建筑,主要是乾隆时期完成的。后来虽屡有修葺,只是个别地方有所增减。

三海的规模自明代开辟了南海以后,就形成了一个纵贯皇城南北的袋状水域。以太液池上的两座石桥划分为三个水面:金鳌玉虹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清乾隆帝在他的一首《悦心殿漫题》的诗中说:"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几百年来,三海和西苑两个名称一直并用;而中海和南海紧密相依,常常合称为。

三海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统:水中布置岛屿,用桥堤同岸边相连,在岛上和沿岸布置建筑物和景点。全园面积2500余亩(1亩为666.66米2),水面占一半以上,景观比较开阔。琼岛耸立于北,瀛台对峙于南,长桥卧波,状若垂虹。岛上山石和各种建筑物交相掩映,组成一个整体。许多景点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点缀其中。

北海主要景物以白塔山为中心。琼岛上布置了白塔、永安寺、庆霄楼、漪澜堂、阅古楼和许多山、邃洞、回廊、曲径等建筑物,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石和摹拟汉代建章宫设置的仙人承露铜像。北海东北岸有画舫斋、濠濮涧、镜清斋、天王殿、五龙亭、小西天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其南为屹立水滨的团城,城上葱郁的松柏丛中有一座规模宏大、造型精巧的承光殿。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榭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旧址,现在还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石。

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山廊榭所组成的水岛景区。重要的建筑物有翔鸾阁、涵元殿、香依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薰亭等。瀛台东现有石桥通达岸边。此外,在中还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山的堆叠手法高超。

三海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存古代园林中是第一流的。辽、金以来1000年连绵不辍地经营,历史文献记载丰富,而且现在大多数尚有遗迹可寻。清代乾隆时的建筑、山石和园林布局,现在还基本保存完整(仅有较多的改变),是其他宫苑以至私家园林所少见的。金代琼华岛的艮岳遗石,元代广寒殿里的巨大玉瓮,明代的团城,以及树龄八九百年的苍松翠柏等,是北京城发展史的可贵见证。三海的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技艺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园中有园、园内外借景等布局手法都有巧妙的应用。园中栽植的花草树木除翠柏青松之外,还有岸柳、池莲、海棠、牡丹、芭蕉、竹、悬葛、垂萝,名花奇果,品类繁多。这些花草树木都和山池岸、殿阁楼台相互结合成景,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