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市综合体研究-都市综合体案例

2.请帮忙找一些因为人类自作聪明而破坏大自然的真实故事!!!急!!!!!!

3.奈良梦幻乐园的介绍

全球被遗弃的31个景点,全球被遗忘的31处景点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追问“新世界七大奇迹”评选

一项试图久远影响人类、改善遗迹生存状态的活动正在互联网上蔓延———“新世界七大奇迹”评选。参与者只要登陆.new7wonders网站,并留下自己的电子邮件即有投票机会。连日来,记者身边的同事、同学、网友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相互鼓动、要求支持该网站。理由单纯不过,期盼中国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他们热情的背后,却是对活动了解的模糊:组织者谁?活动的初衷?意义何在?

为了追本溯源,记者历时近一月,循着该网站上提供的蛛丝马迹,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手段,访了组织者瑞士人伯纳德·威伯,以及中国的官方和学者,试图揭开“新世界七大奇迹”评选的神秘面纱。

复兴古希腊七大奇迹

9月18日,记者接到了威伯发自瑞士的电子邮件。当天,距记者发信给威伯先生提出的19个问题已是第11天。记者将威伯先生的回信翻译成中文,约有4000字。对记者的越洋访,威伯先生异常重视,信中开头便讲道:“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回答你们的问题,当然也因为你们的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

回信中,威伯先生首先诠释了之所以开展“新七大奇迹”评选的初衷。他个人对建筑的兴趣、环游星球的愿望以及最终为一个宽银幕记录影片的制作提供一个理想素材等因素,促成了他的想法。

威伯认为:“古代七大奇迹是由一个人宣布的,而在今天来说,由一个人来宣布新七大奇迹是毫无意义的。同时,我认为当时是处于一种完全不同的目的。事实上,在历史上它可能是一张导游图。拜占庭的PHILO曾游遍了他那个时代所知的(奇妙的)世界。他只是想让他的雅典同伴们知道旅行时最激动人心的的是哪些地方。”

据了解,威伯已经在瑞士成立专门的新世界七大奇迹股份公司,该组织系正式的、非官方组织,受到部分媒体和国际社会的认同。

为何选择互联网评选?

“也许互联网是唯一的全球息传递的最民主的渠道,互联网是最经济、最可行的技术,它免费提供给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每个人。”于是威伯选择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完成他的评选宏愿。

为了做到更加民主,威伯在设计投票时,要求每个投票者除了填写国籍、姓名外,必须留下电子信箱,且规定一个电子信箱只有一次投票机会,以阻止一个人的重复性投票,并以此识别个人身份。

“但名字可以随意选用,一个人也可能使用多个电子邮件连续投票,民主似乎很难做到。”

对此威伯表现得束手无策。他告诉记者:“我们也正用其他一些技术,像SIM/GSM、手机短信这些技术,甚至设想今后通过一种名为‘计算机投票箱’参加投票。”

记者所提到的另一个提问,尤令威伯颇感辣手:“由于各个国家人口分布的极其不均匀,对那些人口大国的遗迹来说,势必更占优势,而隶属于一些小国,互联网并不是很普及的国家的遗迹难免所给予的支持是不是要少的多呢?”威伯在回信中承认这些都可能给这次评选的权威性和公认性带来麻烦。

能解决遗产保护问题?

记者在威伯设计的网页上发现:此次评选一个重要目的,是试图找到新的方法保护全世界的纪念物,使它们得到永久性的保存。

威伯甚至在给记者的回信中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设立管理世界遗产以外的基金,他们需要一项可以涉及全球公民个人的世界性行动。

那么资金从何而来呢?威伯告诉记者,目前资金主要来源于私人基金,2000年6月已得到一个公司的赞助,并与瑞士合作组建了一个非赢利的基金会。他们正在通过已经建成的全球性社员网络———新七大奇迹社区来拓宽资金来源。

另外,在威伯一系列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待“新世界七大奇迹”出笼后,他打算以此专门出书、拍**。对此,威伯坦言:“这些事情同时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所有的出版物肯定将有教育价值,同时他们的被批准发行将为我们的慈善工作提供资金。”

中国长城暂时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万里长城和布达拉宫进入“新七大奇迹”的25个候选名单行列,而且在最新的网上评选结果中,长城以近9%的得票率高居榜首。且在遍布五大洲238个国家和地区、近800万网民参与的投票中,以中国网民为最,占据了所有参与者的20%余。

但很不幸,威伯这名西方的“徐霞客”,虽将生活中大部分时间花费于旅行世界,经历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冒险和稀少的感觉,却没有能履及中国。中国长城于威伯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威伯先生告诉记者,“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投票开始于1999年的9月1日。根据他,评选活动打算划于2002年12月31日结束。威伯先生希望能收到600,000,000张选票,以代表全球人们的意见。然而目前不到800000的参与者,不得不令他改变。对此威伯不无遗憾的告诉记者:“我们的将延续一年,甚至是两年。”

中国官方:不知悉评选

就在“新世界七大奇迹”在网上如火如荼地评选之际,中国官方对此事却并不知情。

“我们丝毫不知道,一个民间组织正实施‘新七大奇迹’评选,我们感到非常的惊奇!”北京市文物局外联处负责人从记者处获悉评选的来龙去脉后掩饰不住震惊之情。随后该负责人表示,既然是一种民间行为,评不评七大奇迹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多大影响。

访中,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根本不知悉瑞士有这家组织,到目前也没有与该组织有任何接触。对于未来的评选结果,作为官方的北京市文物局显得异常谨慎:“其组织的影响力、评选结果如何?具有效率、公认性、权威性吗?现在不好作评价。”

学界:有这个必要吗?

作为长城研究的权威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则明确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董先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评选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至少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长城。

然而,董从长城久远保护的角度分析:“如果仅仅把长城的保护工作寄托在这种评选上是靠不住的。现在需要的不是谁告诉我们长城很重要,现在要做的是让公众了解长城被破坏的严重形势。”

北京大学考古系晁华山教授则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了七大奇迹的评选:古代希腊人的文明虽然发达,但所见到的事物还是比较少的。现在有些人将一些奇迹跟在古代七大奇迹后,提出所谓的第八、第九,更是牵强附会。毕竟现代人认识世界和古代希腊人认识的世界大不相同,现代人认识的是整个世界,可以称得上奇迹的当然也就更多,如果再选个七大奇迹显然太少了。

为什么这次活动没有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呢?常年与教科文组织打交道的晁教授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他们的世界遗产名录,且这个名录有几十年历史,751处遗产是经多个国家评选得出的。

按照“奇迹”的概念理解,晁教授并不赞同再出现所谓的“新世界七大奇迹”,“751处遗产都称得上是奇迹,因此从官方角度考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在世界遗产名录之外再支持这么个活动。”

“失去”的古代七大奇迹

据调查,现代人所了解的古代七大奇迹来源于约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西城顿著名诗人安蒂帕特尔。安蒂帕特尔记录并留传世人的七大奇迹———宙斯神像、埃及吉札金字塔、法洛斯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提密斯神殿、罗得斯岛巨像和毛索洛斯墓庙。不过,建筑物和雕刻目前只有金字塔幸存。

威伯的25个候选遗迹

中国万里长城、泰姬陵、布达拉宫、萨那古城、提姆布克图、索菲清真寺、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罗马圆形大剧场、比萨斜塔、督纪王宫、亚琛大教堂、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和公园、阿尔罕布拉宫、自由女神雕像、墨西哥玛雅金字塔、复活节岛。

基于公众建议供选举的额外景点:悉尼歌剧院、圣家族教堂、纽约帝国大厦、金门桥、马丘比丘、吴哥窟、京都建筑、约旦玫瑰红城。

参考资料:

://enjoy.eastday/epublish/gb/paper257/11/class025700002/hwz864649.htm

都市综合体研究-都市综合体案例

://you.video.sina.cn/b/4384815-1246723365.html

一样题目的辩论会看看吧

核能的利用---在广岛、长崎的使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

汽车工业的发达---加速温室效应引致厄尔尼诺灾害;

空调(氟利昂)的应用会致使大气臭氧空洞增大致气温升高皮肤癌患者增多;

五六十年代,英国”反应停”的使用,致使大量胎儿畸形…

基因技术的应用使新产生的疾病无法治疗…

请帮忙找一些因为人类自作聪明而破坏大自然的真实故事!!!急!!!!!!

都市综合体研究-都市综合体案例

都市综合体的开发一般规模巨大、投资巨大,而且涉及的专业众多,影响深远,未来都市综合体开发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开发模式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绝然不同,需要对城市、商业、专业进行高效整合,才能实现都市综合体的开发效益及社会影响。都市综合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德思勤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策划研究中心通过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近年来国内的都市综合体进行研究,根据综合体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位置、城市特性和历史阶段,从投资与营运的角度总结出都市综合体的三种开发模式:

(1)、“独立”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产生于早期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产生了大量财富,一些大财团或纷纷通过建设都市综合体来彰显自己的实力,最典型的例子: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由洛克菲勒财团兴建,法国巴黎德方斯区由法国兴建,这种开发模式的特点是投资主体单一(多为财团或)、合作机构比较少(主要是建筑承包商、设计公司)、功能也相应比较简单。

(2)、“合资—公共财政补贴”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对旧城商业中心进行改造时,单个开发商力量比较薄弱,因此给予优惠政策,包括一系列公共财政补贴、无息等政策,由开发商合资或合作进行开发,达到复兴旧城的目的。这一模式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都市综合体开发中比较常见。如日比谷商业区、池袋日之出大街、新宿“西口商业回馆”等。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公私合作、各取其利,相关的合作单位也比较少,功能性较强,但专业性不够。

(3)、“合作链” 开发模式

现代城市发展对都市综合体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城市功能组合体,是一种典型的房地产形态,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建筑形态。都市综合体强调城市、建筑和市政配套、交通的综合发展,更大程度是将城市环境、建筑空间有机结合,构成一个连续的、协调的空间。

图 3-17

都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定位、开发、服务、管理等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发商凭经验就能够做到的,它对开发商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与银行、土地、规划等方面的良好关系、各种物态的大型项目的开发经验、甚至包括建筑理念上都是个挑战。因此目前国内都市综合体的开发多取“合作链” 开发模式,这也是都市综合体适应未来发展的开发模式。

如北京华贸中心、东莞第一国际、深圳华润中心就用这种开发模式。其运作方式是将庞大的项目运营按进度细分阶段,再将涉及领域的内容融入到阶段中。每个阶段、每个内容都由专业的公司去执行,并在合同上明确各方的权益。必须明确的是,从单项执行内容来看,所选择的公司都应是相当出色的。可以说,这样做可以实现项目整体风险最低化、分散化,将开发利润、经营利润、品牌利润实现最大化。这种合作方式虽然前期谈判的时间较长,但充分体现了集体作战的智慧,一旦敲定之后,所有合作公司的利益和风险都捆绑在一起,也就消除了执行上的各种障碍。这种模式示意如下图:

图 3-18

由于都市综合体开发规模宏大,投资额巨大,项目融资安排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一旦某个环节资金链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项目开发之初就必须做好融资安排。中国目前房地产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多为银行,但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各类融资渠道会逐步完善,包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海外上市、房地产抵押债券等,都市综合体开发的资金瓶颈会得以解决。目前许多国外的大型房地产投资基金开始试探性地进入中国房地产,如Morgan Stanley、ING、AIG等,在都市综合体的开发上取得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如何与房地产基金合作共同开发都市综合体是开发商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

同时,都市综合体大多是城市中心旧城改造或CBD重要建设项目,城市会十分重视,其社会影响也非一般项目可比,因此项目开发如何与互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东莞第一国际的成功开发就与当地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是密不可分的。

总而言之, “合作链”开发模式不仅涉及到各个相关公司之间的紧密协作,还包括与、与基金的良好关系。“合作链”开发模式最合适在都市综合体项目中用,因为该类产品涉及内容较多,管理层面又比较细,又都与品质、经营挂勾,而一般模式操作起来局面则往往无法控制。一些企业率先用这种“合作链”的开发方式,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模式可能成为日后都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的一种全新运营方式。

1. 4.1 蒙特利尔地下商城(The Underground City, Montreal,1962-至今)

编者按:

加拿大法语区的蒙特利尔市,素有北美巴黎之称。然而加拿大寒冷漫长的冬天,却影响着这个大都市的商业气氛。蒙特利尔市从60年代初开始修建地下商城,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建设,如今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具特色的地下商城。她不但是蒙特利尔市民的主要活动场所,而且成为加拿大最重要的旅游景点。

国际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地下商城,然而只有蒙特利尔市的地下商城完全修建在都市中心的地下。

在地下商城建设的初期,由于地下产权的不清晰而导致了诸多法律纠纷,迫使取了许多补救措施。

巨大的地下商城为蒙特利尔市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问题。与加拿大其他主要城市正好相反,蒙特利尔市地面的物业一直在贬值:因为人们的主要活动都转入了地下,造成地面上人气急剧下降,商业氛围一蹶不振,自1964年以来,蒙特利尔市的地面上没有再建造一所零售商业建筑;而地下则从60年代起几乎找不到一个要转让的二手物业。

地下商城也给在地下活动的人们带来了另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几乎完全丧失了方向感!人们在地面生活时,都习惯通过天际线或高大的建筑物来辨认方向;而一旦进入地下这个庞然大物,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则完全没有了方向感。面对几十公里长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大同小异的车站以及商场店面,即使是在蒙特利尔市生活了几十年的当地居民,也很难准确判断东南西北,无法确定自己离开出发地的距离或将到达的目的地距离。尽管这两年新的地下建筑设法使门面标新立异,甚至在地面或天顶制作巨大的方向标记,但远不如人们对天际线或高大建筑的认可感,蒙特利尔市民嬉称自己为生活在地下的鼹鼠。想尽了各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更试图用高科技的手段,用光电、色彩甚至气味来区分不同区域。针对地下新的建筑还考虑利用蒙特利尔市建在山上的优势,给地下建筑安装通向外部空间的窗口,以提供辨认方向的天际线(不少处在地下几十米深的建筑物,依然高过海平面以及部分地面建筑物)。

总而言之,庞大的地下建筑一旦形成,就可能改变人类的自然生活习惯,这就要求建设者在建设的初期要尽可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类的基本生活习惯。

图 4-1 蒙特利尔市

4.1.1 蒙特利尔地下商城概况

地下商城是指在城市下面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步行网络连接起来的商场。

然而最初建设地下商城的想法说起来十分简单,完全没有任何远景规划和设计。上个世纪50年代末,城市主干道下有了地铁站,地面的办公楼都希望连接到地铁站。有两个发展商闲聊时想把各自在主干道两旁的大楼与对方连接起来,最简单的方法是修一座跨街人行天桥。但方案报到市政当局后被坚决否定了,因为市反对任何有损城市天际线的建筑。不得已,发展商只好用地下通道的方式来连接两座大楼,但建设成本显然大大高于地面建筑。发展商就想到在地下通道上建商店,用租金来弥补建设成本,由此便出现的地下商城的雏形---地下商店。

在此之后的1962年,便有了建设城地下商城的构想,并于1967年建设完工,以迎接当年在蒙特利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到来。

该区地上地下各两层,上面是商业街,下面是个综合城,有学校、公园、展馆、饭店、商场。在建城的过程中,注重新旧文化的结合,强调新旧两种文化和两种建筑方式。一种建筑保持原有文化的方式,另一种新建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展馆、美术馆、大学,融入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这就在地下城达到原有文化与新思想的完美结合。

4.1.2 开发思路及定位

地下商城希望能在CBD的地下空间发展中达到城市与开发商双赢。由开发商而不是蒙特利尔市出资建设地下通道、连接建筑物、维修、监测和进行责任担保。蒙特利尔则用激励的办法,包括长期租赁、占有公共区域、车道许可、不计入楼层面积比以及签订发展协议。

4.1.3 主要数据指标

道路系统长度约为25英里(约40公里);

每天通行人数超过50万;

共有11700个商店、百货商场、餐馆、剧院、**院,其中有约四十个剧院、**院及其它休闲场所;

4.1.4 玛丽城广场(Place Ville Marie)

玛丽城广场占地3公顷,是蒙特利尔市中心区布局中的主体,也是蒙特利尔的商务活动中心。此外,她还是第一个与地下商城联体的大型建筑。

图 4-2

玛丽城广场中有一幢平面呈“十”字形、高达183米、玻璃和钢结构的塔式大楼,是加拿大最高、最大的超高层建筑。基座以上有41层楼面,供许多公司办公使用,每层楼面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由于大楼平面用“十”字形,建筑外观看上去挺拔匀称,而且可使每层办公用房获得充分的天然光线。

在“十”字形塔楼下面设有一个宽敞的广场——“玛丽城”广场,西面贴近车行道布置一幢15层的条状办公楼,北面布置地下商业中心。步行广场地坪上铺有彩色的装饰石板,开辟有4个开敞的凹入地下的小庭院,通过宽阔的楼梯与地下商业中心取得联系。

广场地下有4层,最下层为地铁车站,第2~3层为900车位的室内停车场和技术设备层,最上层是商业中心。玛丽城广场下部纵横的步行通道,将商业中心同其它零星商店群组成相互联系的地下网络。这个地下步行网络将玛丽城广场与附近的好运广场和维多利亚广场以及中央客运站等连成一个整体。

自1964年玛丽广场开业至今,蒙特利尔市80%的办公楼、35%的商场(包括1600家商店)、200家餐馆、45家银行的分行、34家**院以及两个大型展览馆都与地下商城连接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进入深达几十米地下商城的人们尽可能注意各个层面的商店,上下的扶手电梯完全取错开式对接,增加行人在每一层的停留时间。

图 4-3 地下商城

蒙特利尔市地下分为四个不同的商圈,最热闹最繁华的是麦吉尔/玛丽广场区(McGill/Place Ville Marie),地铁环状网将玛丽城广场与该市的其它四个商圈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城市立体系统。如今从这四个地区来统计,每天有近50万人通过地铁系统穿梭于地下空间。它们联系着17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3800个房间的旅馆,1400多个商店以及3个音乐厅。

图 4-4

图 4-5 地下商城连接地铁 图 4-6

2. 4.2 伦敦码头区再造项目(London Docklands,1981-1998)

——该区是英国超大规模区域改造项目

编者按:

从1981年7月起,到1998年3月止,在这近17年的时间里,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DDC)在一块占地面积为22平方公里狭长的老港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再造工程。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整个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引起英国学术界的关注,更吸引了全球各国的目光。

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是一家由牵头组成的半官方性质的都市综合体开发商,是根据1980年制定的《地方规划与土地法》而专门成立的一家开发公司。该公司在码头区完成了大多数项目后,从1994年10月开始,以个体项目完工为标志,分阶段从该区域撤出。1998年3月31日,码头项目全面竣工,LDDC撤出改造后的码头区,并将公司解散。

伦敦码头区的开发历尽艰辛,但最终非常成功。如同任何一个新区域的开发项目一样,伦敦码头区在前期也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内没有人气等诸多问题。作为开发区运作的牵头企业,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分析并抓住了启动项目的核心问题,即首先提升开发区内土地的商业价值。在前期开发资金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项目公司集中优势,将各项活动的开展,围绕土地增值这个核心,把有限的资金首先投在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上,为项目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 4.2-1 新码头区全景图

4.2.1 历史概况

伦敦的第一个码头位于东部道格斯岛,始建于1802年。在随后的120年里,码头区成为整个伦敦的工业中心和就业中心。

30年代是伦敦码头区发展的鼎盛时期,仅港区本身雇佣的工人就超过了3万多名,与港区业务有关的工作人员有10万多人。

1961年至11年,由于英国制造业和运输行业的衰落,整个大伦敦地区有50多万人失业,直接影响到对这些行业高度依赖的码头运输。其间,进出口运输行业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集装箱运输迅速成为运输业的主导方式,装卸地也随之迁出原有的浅水码头,伦敦码头区各老码头相继关闭,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以及相关行业的员工也随之失去了工作岗位。1981年,码头区最后一个老码头,也是最大的一个码头“码头”也正式宣告关闭了。

当年繁华蓬勃的工商业中心,衰落到百业萧条。1981年,整个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只剩下大大小小1014个企业,其中70%在从事食品、饮料及烟草行业;只有15.6%的企业还继续从事原有的金融和专业服务行业。从1981年到1983年,从事码头收尾工作的2181人完成了工作,接着也就失业了。

伦敦码头区22平方公里分为不同的地方辖区,历史的原因使码头区大部分土地为公有土地。图2是码头区在1981年当时的土地状况图,用四种颜色显示了不同的辖区,而辖区内涂有颜色的部分则表示被遗弃的土地和水面。

图4.2-2 1981年码头区土地及水面状况图

图4.2-3 老码头的水位刻度,用于控制货船通过 图4.2-4. 1981年码头区

4.2.2 面临问题

码头区在短期内经历了大萧条,18年至1983年五年时间,又有12000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当地的人口主要是由蓝领工人组成,多年来都未曾经过新技能的培训,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码头区的大部分土地为当地公共机构所拥有,这些机构既无愿望也无资本对区域进行再改造,私人手中只掌握了很少一部分土地。公共机构对市场的敏感度非常低,对提供土地持排斥态度。

码头区到处都是遗弃的破旧建筑物,使得再开发的成本非常高,并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大大降低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此,区域急需注入外来因素,以改善发展商的信心。

该区域大多数地方的基础设施极差,根本无法满足发展的基本要求。码头区与伦敦其他区域的交通连接乃至与外界的连接都十分落后,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区域本身的市场无法改变其大环境,也无法提供大量的、必需的基础设施,来彻底改变其衰落的对外形象,从而也很难变成一个吸引人们居住和经商的地方。

多年来,很少有私人投资者在该区域兴建住宅。而当地也因为多年未进行区域的发展和规划,手头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记录和资料,因此住宅开发商完全不了解也没有任何在该地区开发新宅的投资回报率方面的信息,从而可能增加开发商的投资风险。

上述诸多不利因素使码头区的发展无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4.2.3 解决途径

码头区的衰落,不但影响了伦敦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和国际金融地位,而且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保守的地方一直拿不出解决方案,任凭经济衰退状况加速发展,陷入一种长期无法解决的局面。

1980年,伦敦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特为该区域的发展而制定了一部《地方规划与土地法》,为推动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81年,时任英国环境大臣、后来的副首相赫塞尔廷勋爵形容码头区是“一个面积达6千英亩的被遗忘的荒地”。赫塞尔廷勋爵力排众议,出面牵头,依据该法规的第136条款由出面成立了“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DDC),旨在有效地推进码头区22平方公里的整个重建工程,以彻底改变自1960年代以来该区域经济衰落的局面。

图4.2-5 英国前副首相赫塞尔廷勋爵

在此之前,地方曾做出不少努力想改变区域的落后面貌,但却深感力不从心,工作进度十分缓慢。LDDC项目总公司的成立,是在当时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项目公司由全资投入,利用处置土地发展住宅、工业和商业物业所获得的收益滚动发展。为此,给项目公司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赋予下列权利:

如果项目开发所需的大面积土地隶属公共机构,LDDC有权按照合约或强制购买,以获得所需土地。为配合此项权利的落实,另赋予LDDC可为合约另一方制定新的提前实施退休金的权利。

原属区的规划权交给了LDDC(审核具体规划图的权利仍在区)。此项权利的转移是由于区规划部门效率太低,限制过多并且规划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新形式下发展的要求。

项目公司有权建造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并改造旧的基础设施。

保证直接连通中央的渠道。

资金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个是中央的投入,另一个是出售土地获得的资金。

尽管中央给了LDDC这么大权利,但地方行政职能、公屋分配、教育统筹、医疗管理等权利仍保留在地方和相关机构。LDDC可通过设立各类基金的方式协助、调控、促进地方改善这些方面的工作。

4.2.4 1981年基本概况

废弃的土地和建筑

整个区域60%的土地和水面被荒弃,大量的工业物业无人使用。不临水面的物业平均价格仅为每平方米25英镑,其商业租金也是全伦敦最低的,写字楼的租金每平方米不到5英镑,而靠近伦敦市区和西部的同类租金则达到每平方米11~12英镑。

表1. 区域内被遗弃、空置、使用不当以及未使用的土地和水面

整个码头区 土地 水面 合计 占总比例 空置建筑物

877公顷 163公顷 1040公顷 59.7% 193座

码头区的交通

改善通往码头区和区内的交通状况,是开发公司认为最首要的任务,也是投资最大的一项工作。然而按照1980年的《地方规划与土地法》,并未把发展交通作为开发公司的重点工作指标。当时的交通道路状况十分恶劣,蜿蜒的泰唔士河将整个区域分割为块状,但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大桥来连区域道路。两条主要的铁路线并不直接通往市中心,乘客需要换乘地铁才能抵达伦敦中心或到其他地方,整个区域没有一个通向其他地区的铁路终点站。公交系统也十分陈旧,并且车辆和线路都极其匮乏。全地区只有一条有标记的自行车道。

图4.2-6 1987年英国女王为轻轨通车剪彩

图4.2-7 城市道路上的轻轨

区域环境

从当时图4.2-8照片上就可看出恶劣的环境状况,临泰唔士河两岸的河堤早已严重受损,两岸110座历史建筑物,有超过半数急待修复。

图4.2-8 1985年码头区未改造的低洼地

居住与工作环境

人口的迁移也反映了该区经济的衰落。11年,项目区的常住人口为48,352人,到了1981年,常住人口已降到39,429人,十年间人口下降了18.5%。公屋占该区内住宅数量的95%。区内83%的人住的是由提供的公屋,整个公屋中的20% 状况极差,甚至不适合人居。区域内的死亡率比英国的平均死亡率高出9.2%,申请疾病援助的人高出20%,需要住医院治疗的更高出30%。学校、医疗中心等公共设施陈旧不堪,大专教育及体育设施更是短缺。70年代中后期直到80年代初,该区域内几乎没有修建一座新的私人住宅,区域的整体形象使仅有的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

4.2.5 再造码头区

伦敦码头区开发有限公司(LDDC)从1981年起,分三个阶段,历时17年,将一个22平方公里近似废弃的老区改造成伦敦的一个全新的金融、商业、商务区,使其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地标和最有活力的区域。下列几个关键点可展现出公司的主要历程:

奈良梦幻乐园的介绍

最最著名

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Soviet Union)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Ukraine)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4月,在按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5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应苏联邀请,乘直升飞机从800米高空察看核电站的情况,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

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成“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乌克兰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

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

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2

然后是温室效应,当然,这只是个结论现象,但是因为人类发明的汽车,冰箱和空调中的氟利昂所导致。

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它是20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根据资料,2003年臭氧空洞面积已达2500万平方公里。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万分之一,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即意味着因此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万到1.5万人。

由于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滞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停留在对流层,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里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回氯原子,氯原子又与臭氧反应生成氧气和一氧化氯基……),不断破坏臭氧分子。全球气温提升,南极臭氧层越来越稀薄,南极冰川连年融化加速,不远的将来近海城市将化为海底。

3

过度开地下水

新华乌鲁木齐3月2日电(记者王大霖)新疆近日开始施行新水法,着力健全水行执法体系,加强对水的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新疆长期以来存在“贫水富用”现象,水的大量浪费造成塔里木河下、艾比下长期断流,泊湿地面积萎缩,重要水源和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新疆水利部门调查显示,由于超地下水,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绿洲边缘植被严重退化,一些片状的沙漠呈现合拢之势。2003年,新疆工业、生活废水排放总量超过7亿吨,大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注入河流、泊或者渗入地下,使新疆水环境日益恶化。同时,新疆大多数河流的地表水引水率普遍偏高,大量灌溉用水得不到及时排放,造成河道断流、草地退化、土壤积盐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从今年起,新疆实行流域水统一管理和调度,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水量和水质的综合监管,禁止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河道断流、泊萎缩区域开荒种田,尽量增加生态用水,改善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此外,新疆还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用水计量制度和超定额或超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推行配水到户和农业节水补偿资金制度,放开水开发市场,引进资金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地区,水较为匮乏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1)地下水水位大幅急速下降。以至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2)造成地面沉降、塌陷。(3)河流,湖泊水量减少形成干涸等灾害。(4)减少泉流量。而泉流量减少则破坏了古建筑物与文物的保护,甚至因泉水枯竭使古井和旅游景点失去了应有的旅游价值。(5)水井枯竭。单井用水量减少造成水井报废,或掉泵,含沙量增加,使设备维修费与耗电量增加。(6)影响植被生长(7)影响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8)破坏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利、市政公用设施、矿山等工程建筑物开裂、倾斜、倒塌、埋没。(9)造成人与牲畜伤亡。(10)使地下水水质恶化。

可以说在人类迈入进化发展的高科技年代,其实是以牺牲大自然和未来地球的安定为代价的。希望你满意我的回答。

奈良梦幻乐园 (奈良ドリームランド / Nara Dreamland) 兴建于 1961 年,几乎全面仿照美国迪斯尼乐园兴建,曾经相当受欢迎,但随着东京迪斯尼 (1983) 及大阪环球影城 (2001) 的出现,这个梦幻乐园生意大不如前,并最终于 2006 年结业,并且无人处理,变成一个巨大的废墟。多年来已经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前去拍摄,不过进入的话据说要越过两道围栏及守卫,十分刺激。现被选为全球被遗弃的31个景点1之一。